教育目的
教育目的概述
教育目的的含义
- 广义的教育目的: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
- 狭义的教育目的: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,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
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
- 国家的教育目的
-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
- 教师的教学目标
教育目的的作用
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
- 社会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因素
-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
- 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
-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
教育目的的理论(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)
- 社会本位论
- 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,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;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。教育是国家事业;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
- 代表人物:柏拉图、涂尔干、凯兴斯泰纳、孔德、巴格莱
- 积极意义:对保证教育的地位,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,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
- 不足:否定个体的兴趣、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,是片面的、不科学的,也容易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
- 个人本位论
- 要从个人本能的需要出发,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,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;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“自然人”,发展人的个性、增进人的价值,促进个人自我实现
- 代表人物:卢梭、罗杰斯、福禄贝尔、裴斯泰洛奇
- 积极意义:
- 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的地位,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,促使其个性的发展,否定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和灌输等弊端,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
- 提出了培养“自由的人”“自我实现的人”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,倡导民主的教育观,对现代学校教育具有积极意义
- 不足:
- 以“人性”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,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,这是不现实的和行不通的
- 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的作用,忽视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,导致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
- 生活本位论
- 教育准备生活说:也称教育预备说,斯宾塞提出,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,使他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科学知识,为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
- 教育适应生活说:教育即生活,教育即生长,学校即社会,杜威提出,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,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
- 教育无目的论
- 杜威提出,“教育的过程,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,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”
- 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、抽象的目的,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,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
我国的教育方针
- 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教育方针
-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
- 2015年《教育法》: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,为人民服务,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,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
我国的教育目的
-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
- 2015年《教育法》表述
- 基本点:
-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,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
- 要求学生在德、智、体等方面全面发展,要求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
-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,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
-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
-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
-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
-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
-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
-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
-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
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
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的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
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技术教育
-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
-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
五育之间的关系*
- 德语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,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
-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,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
-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,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
-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
-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的作用